一場春雨過后,漫步在梅縣區水車鎮白沙村的九曲棧道上,兩旁湖水波光粼粼,水車輕轉、白鷺翩躚,一幅悠然淡雅的山水畫卷就在眼前。
“這兩年,村里的變化可大了!環境好了,游客多了,我們的錢包也慢慢鼓起來了。” 在村內農家樂上班的村民溫妮瑜告訴記者,除了工資和土地租金收入外,家里養的雞鴨鵝、種的青菜也有了銷路。
這是水車鎮多措并舉,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該鎮始終踐行 "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" 的新發展理念,依托自然資源優勢,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,同時引導新鄉賢、新農人回鄉發展新產業,帶動村民共同參與,以 " 四新 " 聯動助推鄉村振興。
眼下,一個個基礎差、底子薄、發展慢的小鄉村漸漸煥發出生機和活力,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在這片土地逐步顯現。
以新農人領航 做活生態經濟
產業興旺,是鄉村振興的基礎。新農人則是產業興旺的引領者。具有知識、眼光、技能的 " 新農人 ",是促進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體系的紐帶,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推動農業向現代化、精細化、高端化發展,帶動了農村創新發展意識的增強。
在水車鎮新湖村,頭戴草帽的劉敬輝正站在梅片樹下,耐心地為農戶講解種植管理技巧。" 我是土生土長的新湖村人,山里的一草一木對我來說都很熟悉。" 今年 46 歲的劉敬輝已在建材行業打拼了十余年。2 年前,帶著心中的情懷和農業夢,他回到家鄉新湖村,開啟了新生活。
隔行如隔山。劉敬輝坦言,農業前期投入大、風險高、回報周期長。之所以決定投身這一行,一是看準了當前國家重視中醫養生這一大環境,二是自己一直對農業比較感興趣。" 現在城區建設已經處于比較飽和的狀態,但農村的土地還沒有被完全利用起來。"
劉敬輝告訴記者,早在上世紀,新湖村就有種植梅片樹的歷史。研究顯示,梅片中右旋龍腦含量高,幾乎不含樟腦,是藥用佳品。生活中常見藥品 " 喉風散 " 的主要成分中,就含有梅片。有了這一發展基礎,劉敬輝將產業方向定在中醫養生。
說干就干,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,劉敬輝集約了 1000 多畝山林,成立了梅州市金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,規模種植梅片、鷹嘴桃、茶葉、金柚等作物,以中草藥種植和現代農業為主導產業,以旅游產業為輔助產業,圍繞 " 中醫藥健康養生 + 田園旅游 " 的綜合發展模式,打造中藥生態養生谷。
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,劉敬輝還免費向有意愿、有能力參與種植的村民發放了 2000 多株梅片、鷹嘴桃樹苗,并聘請農技專家教授他們種植管理技巧。到了采摘季,再以市場價向村民回購達到一定標準的農產品。這樣一來,村民們可以增加收入,同時也解決了基地勞動力不足的難題。
村民黃桂芳是最早受益的村民之一。2017 年以前,她一直在畬江工業園打零工,收入不穩定不說,每天還要來回奔波。中藥生態養生谷建成后,黃桂芳便成了這里的一名員工,負責基地農作物的日常管理。今年年初,劉敬輝將 50 株鷹嘴桃樹苗贈送給黃桂芳,鼓勵引導其種植果樹。" 現在工作穩定了,也慢慢掌握了種植技術,如果管理得好,一年下來還有幾萬元的收入。" 黃桂芳對記者說。
受益的村民不只有黃桂芳一人。據統計,劉敬輝的中藥生態養生谷目前已帶動新湖、雙湖等附近村莊約 200 人就業,其中還包括約 15 戶低收入貧困戶,每人每年實現增收 3.6 萬元。項目進一步成熟后,我們還計劃打造農家樂、民宿等新業態,提升項目附加值,進一步拉長產業鏈。" 劉敬輝說,接下來,中藥生態養生谷基地將繼續以 " 中醫藥健康養生 + 田園旅游 " 為開發主線,致力打造集中醫藥健康養生、現代新型農業、鄉村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,并鼓勵和引導更多有條件的村民發展中草藥種植,促進農民就業,實現增收,加快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。
■對話
梅縣區水車鎮黨委書記涂啟文:
乘勢而上,打造 " 客韻水鄉 · 康養小鎮 "
近年來,梅縣區水車鎮以新理念、新產業、新農人、新鄉賢 " 四新 " 聯動不斷發力鄉村振興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接下來,該鎮將如何立足優勢,補齊短板,乘勢而上推動鄉村振興,帶動村民致富?帶著問題,記者專訪了梅縣區水車鎮黨委書記涂啟文。
南方日報:在鄉村振興過程中,您認為水車鎮有哪些發展優勢和機遇?
涂啟文:步入新時代,按照市、區發展部署,我認為水車鎮具有三大有利條件:
一是 " 鐵公機 " 雛形初現," 起跑位 " 優勢凸顯。水車鎮緊靠 " 五星爭輝 " 廣梅園核心區,既有 " 兩帶 " 水車健康養生產業基地又屬 " 四組團 " 紅色客僑文化組團。同時,梅汕高鐵、梅畬快速干線即將通車,梅縣機場遷建加速進行,水車鎮 " 鐵公機 " 兼具的立體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。
二是水資源得天獨厚,水產業大有可為。水車鎮水網密布,水質優良,擁有約 1.8 萬畝水域,1 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,更擁有國內稀有的綠色健康天然蘇打水源,是廣東省水產養殖專業鎮,水產業基礎好、前景廣。
三是紅色客僑底蘊深,文旅產業潛力大。小桑紅色革命遺址、扛公王民俗,白沙美麗鄉村,水車窯遺址,黃琪翔將軍故居,歷史文化名村——茶山古村落,水車鎮 " 紅色 +"" 文化 +"" 健康 +" 鄉村旅游發展資源豐富、潛力巨大。
南方日報:立足梅縣區 " 一城兩帶四組團 " 區域協調發展布局,以及 " 四個組團 " 融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架構,水車鎮是如何利用這些優勢,推動鄉村振興?
涂啟文:在梅縣區委、區政府的領導下,我們圍繞 " 強基、固本、培元、鑄魂、整妝 " 五個方面,推動綠色發展,打造 " 客韻水鄉 · 康養小鎮 "。
具體來說,一是強基礎,注重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。過去一年,水車鎮撬動社會力量,傾力投入 4500 多萬元,推進了醫療衛生、教育設施、道路交通等民生基礎設施工程建設;二是固根本,注重脫貧攻堅兜牢民生底線;三是培元氣,注重生態富民綠色產業的培育和壯大;四是鑄鄉魂,注重構建共建共治共營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;五是整妝容,注重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。傾力建設梅縣區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,連片打造 " 一河兩岸 " 美麗鄉村示范帶,讓水車 " 顏值 " 更高," 氣質 " 更佳,宜居宜業宜游形態凸顯。
通過強基、固本、培元、鑄魂、整妝,讓水車由內而外煥發生機、更加美麗。
南方日報:接下來,水車鎮將在哪些方面重點發力,為建設好宜居宜業宜游的 " 美麗梅縣 · 客都明珠 " 添磚加瓦?
涂啟文:接下來,水車鎮將緊扣實際,立足 " 一城兩帶四組團 " 區域功能布局,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,全力建設 " 客韻水鄉 · 康養小鎮 "。
首先是依托 " 鐵公機 " 交通優勢,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,繼續推進 " 四好農村路 " 建設,加快形成內外連通的立體交通互聯網絡,加快引進一批生物制藥和文旅康養類項目,孵化生態產業 " 金蛋 "。
其次是發揮水資源優勢,發展生態富民產業。支持鼓勵養殖企業開發種苗培育、垂釣休閑、體驗觀光、健康飲食等特色項目,加快養殖、旅游、文化、食品、康養、體驗模式融合發展。
最后,以 " 一河兩岸 " 為打造重點,分梯度、分類型推進全域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。同時,推進特色鄉村旅游發展,著力在 " 梅南—水車 " 鄉村精品游線路基礎上打造水車 " 紅色 +"" 文化 +"" 健康 +" 精品鄉村游特色景觀帶。
【來源】南方日報
【記者】黃韜煒 何苑妮
【圖】何森垚
【通訊員】劉洪橋 曾健鋒 何仲雄 古威龍
【作者】 黃韜煒;何苑妮
【來源】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+ 客戶端 南方日報
Copyright © 2020 梅州市金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